万般皆苦,何以幸福
来源:市政工程公司 作者:袁蒙
发布时间:2022-03-20
2022年3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对象的电话,有些许诧异,因为上班时间从来都是鲜有联系,接下来就听到手机里传来一段平静却又不掩喜悦叙述的故事。
下午,她把车开到单位地下停车场去洗车,洗车的小哥打开车门后突然就问:“姐,你这套汽车座垫是在王舍装的吗?”
我对象自然不免疑惑,“对啊,怎么了?”
“你这套汽车座垫是我安装的。”
看着他一脸的笃定,对象不禁再次反问,“你怎么就能确定是你安装的呢?”
“我确定。因为当时那个老板对我们要求很严,你看,这根绳子必须要从座位下面伸过来打个结,这里和这里还有几个细节的做法是我自己发明的,你们是看不出来的”小伙子更加坚定的说道。
我有点开玩笑的问我对象,“你怎么就知道这个洗车的不是个碎嘴子大忽悠呢?”
“我知道,他一转头说话我就想起他来了。他耳朵上一直装着助听器,那年装座垫的时候,他显得畏畏缩缩,隔远了说话就听不大见,衣服也不是很干净。但是我看他现在比以前自信了,给我看那几个座垫的处理细节时,眼里就像有光一样。”
挂了电话,就觉得非常有感触,也有一些惭愧,这些感触和惭愧有关于工作,有关于细节,也有关于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关于幸福的触碰体验······
一个坚毅努力的失聪者,且不论其病灶为后天还是先天,不管其家庭为贫穷还是富裕,单就其作为社会个体本身而言,命运所给予他的人生滋味较之我们五体健全、耳聪目明的“健康者”, 自然苦其几倍不止。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健康”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那样在谈及自己工作成果的时候自信、幸福、充满阳光?谁还能迅速记起自己上一次对幸福的深切感受是在什么时候?很多人都说“中年人已经活的不如一条狗”,甚至更有一些年轻人及至成年便早已怨气逼人苦大仇深。似乎,我们关于幸福的体验在很久很久之前便早已消弭殆尽。那么,如果幸福不是一个名词一种感受,而是一个动词一种能力呢?那些许久不能开怀大笑的芸芸众生,又该如何快速摆脱难以幸福的“亚健康”状态?
万般皆苦,何以幸福?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到极致后的自我认可。一名年轻洗车工无疑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追求细节”、“工匠精神”这些挂在嘴上的装潢平日里有多么频繁,关键时刻就有多么汗颜。像网上炒得很火的段子,古代城墙的城砖上都刻着烧制匠人的姓名、籍贯,以此原始的砍头责任制保证着每一处细节质量的把控。我们是传统基建大军中的一员,口号喊的再响,到底还是要靠手里出的产品见真章,每一段路、每一架桥、每一条管道······都是我们彰显自己的产品,容不得有太多瑕疵。2007年的一部《士兵突击》被很多军迷奉为经典称之为军旅片难以逾越的天花板,片中的主角许三多凡事较真执拗的像个傻子,因为不知道自己该看哪些书,便捋着图书馆的目录索引从A到Z一本一本的逐字背诵,七连长高成对他的评价也许能更好的阐释今天的问题“他做每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的抓着,有一天我一看,他抱着是已经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做事做人如此,信念也是一样,每一段路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经历,快也好,慢也罢,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要走的脚踏实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样的陈词已不愿赘述,只是如果我们真的能认认真真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并把它做到不让自己遗憾的话,我想成就感与满足感只会越来越多,幸福感也只会愈来愈盛。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苦难咂摸嚼碎细品到回甘后的自我满足。过年火了一部年代剧《人世间》,成功的原因除却剧组细微的布置、演员精湛的演技、剧本完美的改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人世间真挚情感真实苦难的渲染,大概是后者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人哪有知足的,好了还想更好”,一句台词也是对幸福的另一种理解吧。我们常说“痛苦来自比较,幸福源于知足”,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呢?剧里的几个哥们也是一样,穷的时候还都挺高兴的,别人富了自己就开始拧巴,甚至因为自己没住上拆迁房便罔顾情谊恶意举报,一叶障目就再也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有的家庭也是各有各的苦难,人物没有尽善尽美,人性没有非黑即白,可能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人世间,但看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唯有秉持知足心态的人才配拥有幸福、安详的结局。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困境竭尽全力拼搏到极限后的自我释怀。再从一部影视剧谈起吧,今年的电影春节档除了大家期望很高的《水门桥》,还有一部小制作的《奇迹·笨小孩》脱颖而出,感觉很久没看到这样温情的励志片了,就像2006年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一样很容易就能燃起观众对生活困境的昂扬斗志。电影讲述了主人公景浩为生活所迫囤下一大批残次手机,以期能够通过自己过硬的技术翻新后出售赚取给妹妹治病的医疗费,不曾想碰到国家政策调整严厉打击翻新手机,只得调转方向租借厂房雇人培训将所有手机拆成零件卖给大的手机制造商,赌上全部身家性命后终于绝地反击的故事。电影给我触动较大的几个片段在景浩创业初期为了争取与意向客户在动车上10分钟的阐述时间,骑着电动车狂赶,将自己向沙包一样摔来摔去,为了挣得给自己工人发放工资的钱,头顶烈日甘做清洗大楼外饰的“蜘蛛侠”,热的时候用安全帽舀起凉水便一头浇下,连续加班到在办公室吃住······感触深是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太多我们工地人的影子,我在想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曾是怀揣梦想不遗余力拼搏向上的少年吧,想想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可能还真是刚毕业有所追求敢于追求的日子,累却开心。有时候安逸和舒适确实是蚀人噬骨,庆幸的是总有人错几步便能够幡然醒悟。就像草原上狮子和兔子玩的追逐游戏一样,狮子总是尽力而为,追不上顶多饿上一顿,但兔子如果不全力以赴就再也不用吃饭了。凡竭尽全力而仍不能达成者,无愧,自可释然。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当下争分夺秒把握到指缝后的自我珍惜。3月份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我们敲响了新的警钟,我们错以为一切都已回归正常,又做起来曾经的大梦,将所有的东西交给以后——等过两年再养生吧,过了这段时间开始学习,下个假期出去旅游,有空再去健身,抽空再跟父母团聚······当人生的无常突然按下暂停键甚至是终止键的时候,悔恨最是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讲把握现在把握当下,想学啥就立刻去报名,想见谁就马上去启程,想去哪就赶紧去出发!
人生一世,苦难确实很多,但仍有美好与之辉映,所以人生中还会有“长久”、“康复”、“相逢”、“宽恕”这样美好的词,正是苦难与我们经历的交织才造就了我们五味杂陈的命运体验。不历经困难,又何来幸福可言。最后再借用《人世间》里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觉得苦吗,自己嚼嚼咽了”。

下午,她把车开到单位地下停车场去洗车,洗车的小哥打开车门后突然就问:“姐,你这套汽车座垫是在王舍装的吗?”
我对象自然不免疑惑,“对啊,怎么了?”
“你这套汽车座垫是我安装的。”
看着他一脸的笃定,对象不禁再次反问,“你怎么就能确定是你安装的呢?”
“我确定。因为当时那个老板对我们要求很严,你看,这根绳子必须要从座位下面伸过来打个结,这里和这里还有几个细节的做法是我自己发明的,你们是看不出来的”小伙子更加坚定的说道。
我有点开玩笑的问我对象,“你怎么就知道这个洗车的不是个碎嘴子大忽悠呢?”
“我知道,他一转头说话我就想起他来了。他耳朵上一直装着助听器,那年装座垫的时候,他显得畏畏缩缩,隔远了说话就听不大见,衣服也不是很干净。但是我看他现在比以前自信了,给我看那几个座垫的处理细节时,眼里就像有光一样。”
挂了电话,就觉得非常有感触,也有一些惭愧,这些感触和惭愧有关于工作,有关于细节,也有关于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关于幸福的触碰体验······
一个坚毅努力的失聪者,且不论其病灶为后天还是先天,不管其家庭为贫穷还是富裕,单就其作为社会个体本身而言,命运所给予他的人生滋味较之我们五体健全、耳聪目明的“健康者”, 自然苦其几倍不止。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健康”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那样在谈及自己工作成果的时候自信、幸福、充满阳光?谁还能迅速记起自己上一次对幸福的深切感受是在什么时候?很多人都说“中年人已经活的不如一条狗”,甚至更有一些年轻人及至成年便早已怨气逼人苦大仇深。似乎,我们关于幸福的体验在很久很久之前便早已消弭殆尽。那么,如果幸福不是一个名词一种感受,而是一个动词一种能力呢?那些许久不能开怀大笑的芸芸众生,又该如何快速摆脱难以幸福的“亚健康”状态?
万般皆苦,何以幸福?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到极致后的自我认可。一名年轻洗车工无疑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追求细节”、“工匠精神”这些挂在嘴上的装潢平日里有多么频繁,关键时刻就有多么汗颜。像网上炒得很火的段子,古代城墙的城砖上都刻着烧制匠人的姓名、籍贯,以此原始的砍头责任制保证着每一处细节质量的把控。我们是传统基建大军中的一员,口号喊的再响,到底还是要靠手里出的产品见真章,每一段路、每一架桥、每一条管道······都是我们彰显自己的产品,容不得有太多瑕疵。2007年的一部《士兵突击》被很多军迷奉为经典称之为军旅片难以逾越的天花板,片中的主角许三多凡事较真执拗的像个傻子,因为不知道自己该看哪些书,便捋着图书馆的目录索引从A到Z一本一本的逐字背诵,七连长高成对他的评价也许能更好的阐释今天的问题“他做每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的抓着,有一天我一看,他抱着是已经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做事做人如此,信念也是一样,每一段路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经历,快也好,慢也罢,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要走的脚踏实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样的陈词已不愿赘述,只是如果我们真的能认认真真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并把它做到不让自己遗憾的话,我想成就感与满足感只会越来越多,幸福感也只会愈来愈盛。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苦难咂摸嚼碎细品到回甘后的自我满足。过年火了一部年代剧《人世间》,成功的原因除却剧组细微的布置、演员精湛的演技、剧本完美的改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人世间真挚情感真实苦难的渲染,大概是后者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人哪有知足的,好了还想更好”,一句台词也是对幸福的另一种理解吧。我们常说“痛苦来自比较,幸福源于知足”,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呢?剧里的几个哥们也是一样,穷的时候还都挺高兴的,别人富了自己就开始拧巴,甚至因为自己没住上拆迁房便罔顾情谊恶意举报,一叶障目就再也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有的家庭也是各有各的苦难,人物没有尽善尽美,人性没有非黑即白,可能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人世间,但看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唯有秉持知足心态的人才配拥有幸福、安详的结局。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困境竭尽全力拼搏到极限后的自我释怀。再从一部影视剧谈起吧,今年的电影春节档除了大家期望很高的《水门桥》,还有一部小制作的《奇迹·笨小孩》脱颖而出,感觉很久没看到这样温情的励志片了,就像2006年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一样很容易就能燃起观众对生活困境的昂扬斗志。电影讲述了主人公景浩为生活所迫囤下一大批残次手机,以期能够通过自己过硬的技术翻新后出售赚取给妹妹治病的医疗费,不曾想碰到国家政策调整严厉打击翻新手机,只得调转方向租借厂房雇人培训将所有手机拆成零件卖给大的手机制造商,赌上全部身家性命后终于绝地反击的故事。电影给我触动较大的几个片段在景浩创业初期为了争取与意向客户在动车上10分钟的阐述时间,骑着电动车狂赶,将自己向沙包一样摔来摔去,为了挣得给自己工人发放工资的钱,头顶烈日甘做清洗大楼外饰的“蜘蛛侠”,热的时候用安全帽舀起凉水便一头浇下,连续加班到在办公室吃住······感触深是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太多我们工地人的影子,我在想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曾是怀揣梦想不遗余力拼搏向上的少年吧,想想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可能还真是刚毕业有所追求敢于追求的日子,累却开心。有时候安逸和舒适确实是蚀人噬骨,庆幸的是总有人错几步便能够幡然醒悟。就像草原上狮子和兔子玩的追逐游戏一样,狮子总是尽力而为,追不上顶多饿上一顿,但兔子如果不全力以赴就再也不用吃饭了。凡竭尽全力而仍不能达成者,无愧,自可释然。
我想,幸福应是源自对当下争分夺秒把握到指缝后的自我珍惜。3月份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我们敲响了新的警钟,我们错以为一切都已回归正常,又做起来曾经的大梦,将所有的东西交给以后——等过两年再养生吧,过了这段时间开始学习,下个假期出去旅游,有空再去健身,抽空再跟父母团聚······当人生的无常突然按下暂停键甚至是终止键的时候,悔恨最是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讲把握现在把握当下,想学啥就立刻去报名,想见谁就马上去启程,想去哪就赶紧去出发!
人生一世,苦难确实很多,但仍有美好与之辉映,所以人生中还会有“长久”、“康复”、“相逢”、“宽恕”这样美好的词,正是苦难与我们经历的交织才造就了我们五味杂陈的命运体验。不历经困难,又何来幸福可言。最后再借用《人世间》里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觉得苦吗,自己嚼嚼咽了”。
